農田里,那逐漸遠去的風景
發布時間:[2014-11-1] 查看次數:4778
記住上世紀毛澤東曾說過,知識青年到鄉村去承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鄉村是廣闊的天地,知識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遵照他老人家的教導,中學階段每逢假期,我都去生產隊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后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我就干脆回到了家鄉,富有經驗的農民親朋耐心詳盡地言傳身教,使我學到了一些農業知識,掌握了一些勞動技能。十八般武藝雖不精深,但多有觸摸,回憶有味,一一道之…… 水車·車水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鄉村里的農田灌溉大多已由水庫放水或抽水機抽水來完成,但在這之前的很長很長的時間內,中鄉村的廣大區域,都由水車車水灌溉農田。你干過這些個農活嗎?我是干過的,從不會到會,從生疏到熟練。我把過程記錄下來,供你體味體味! 水車,一種常見常用的鄉村農田灌溉耕具。基本上有三部分組成:水車車身,輪軸,和座腳。再有一根三、四米長的竹桿子,就算在座腳里邊的吧。水車車身,即是水車的主體部分,由車殼子和水車葉子組成。車殼子用不易被水浸霉的木板裝釘成底長約為五米,底寬約為二十公分,高約為三十公分三面木板的槽型長方體,槽的上方鋪有一條薄薄長長的木板。水車葉子是長寬都約二十公分的木板,很多水車葉子距離地直立著竄連起來,組成一個大圈,圈的周長剛好繞過車槽、岸上的輪軸上的齒輪盤,再從車槽上方薄板繞下去和車槽里的葉子接上。輪軸約有三米長,中間偏一頭是一個直徑約一米的齒輪式圓盤,通過轉動不斷鑲嵌水車葉子而股動一切的葉子運動。齒輪式圓盤一頭有一組直徑約十五公分高約二十公分的圓柱形輪子繞著輪軸兩兩相對組成十字型,轉軸轉動,人就在上面交替地踩著圓柱車水;另一頭則有這樣的兩組,有兩個人可以車水。輪軸兩頭轉軸架在兩頭的座腳上,兩旁座腳上端串一根竹竿,供車水的人扶手,也可以靠著胸脯架著手休息。 車水即是通過一組人(一般為三人)腳踩輪柱子,股動輪軸、齒輪式圓盤轉動,齒輪式圓盤不斷鑲嵌水車葉子而股動一切葉子轉動,循環反復,將池塘里的水經過水車腹槽源源不斷地灌入田里。車水有個安裝水車的問題,這可是個技術活兒,道理很簡單,操作起來得有實踐經驗。車身一頭放入池塘水中,一頭擱在岸上,安裝的時候,車身必須正,水車一頭放在水中,漂漂蕩蕩的,要在水中用叉子固定;車的岸上一頭,落地用泥塊筑牢。水車葉子圍繞并鑲嵌在齒輪式圓盤上,組成的封閉曲線必須寬緊適度;太寬了,零零落落帶不上水,水車葉子也有可能從圓盤齒輪上滑脫;太緊了,腳下踩不動,還可能拉斷水車葉子的連接。水車可以搬動,不斷地換地方,一個人背車身,一個人背輪軸,一個人用竹竿串起座腳,一頭一只地挑著。 車水在農活中算是輕松活兒,人只是踩著圓柱子原地走步,還可以靠著橫竹竿半息息,本事好的人竟能夠邊車水邊打瞌睡,但睡著的話是不行的,一旦腳不走動,人就會從輪柱子上滾下來。車水容易,但初學者還得慢慢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道理似乎沒什么好講,也可以說“說不清道不明”吧,要時間和實踐。我初學時,雙腳腳踩在輪子上,眼睛總要盯著下面看,生怕一腳踩個空擋。“師傅”教導:眼睛自由地朝前看,也可以閉目養神;兩腳自由自在地走著,就像平路行步;開始學時慢一點,等到熟練了,快一點也無所謂。會車水的人,到開心時,如車水中有個姑娘,大家想尋開心,把她弄下來;或旁邊有姑娘看著,車上的小伙子想出出風頭;或有人起哄,大家尋個開心;常常會在輪子上飛跑起來,叫作打“哇哇”,大概即是打得人“哇哇”直叫吧!跑不快或踩了空腳的就會從輪子上滾下來,更多的則干脆兩手握著竹竿懸空掛著像個猻猴;那些初學者是不堪一擊的;幾個“好佬”拌在一起,是很難打下去的,有時候竟能打上好幾分鐘,看他們腳踩飛輪,呼呼如旋風,真是神行太保重生,終還留在輪子上的便是勝利者,疲憊的他總會露出得意的笑容。一般車水都有四個人,三個人車水時,一個人在附近樹陰下休息,喝喝茶;間或去田頭轉轉,看看水夠了沒有;然后去替下一個同伴,如此而已,輪流進行。 車水都要經過親身實踐體驗,從不會到會,熟能生巧;但要成為“神行太保”,光是熟練還是不夠的,那必須有強健的體魄和天生的身體素質。我不例外,你不例外,人人都不可能例外。 現如今,為了健身,有的人購買了跑步機孤零零放在家里獨自跑步健身;殊不如當年碧波塘岸我們那些好伙伴在水車那個跑步機上跑得好累,好歡,好神奇! 另外還有一種手搖的水車,單是一個車身,沒有別的配件,兩旁搖手通過一個輪軸直接安轉在車身上。兩個人甚至一個人都可以操作;小型輕便,一個人就能肩扛著搬運。手搖水車功力小,不常用,小塊田搬動動大水車不方便時偶爾用之。 做田塍·做秧田·撒谷子 做田塍 一畝水田,完成了犁耙耖等工序后,即可做秧田。做秧田先要做田塍,做田塍是沿著田埂,自下而上做成下寬上窄緊貼田埂也即是糊在田埂上的坡堤。做田塍的作用主要是加固并保護田埂,使其不漏水以免水田干涸;另一作用也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在田塍上種植黃豆等植物。 老農做田塍是很瀟灑的。他們現在田埂上坐著,逍遙自在地吸一統旱煙,但并不是一切的老農都吸煙或都吸旱煙,好像老農吸旱煙的多一些,姑且這樣說吧。吸完煙,大手巾(有的地方叫圍身布)一縛,鐵鈀一拿,站在田埂上(也有直接下到田里去做的),兩只手掌伸出來,“噗,噗”兩口吐沫朝手心里一吐,捏緊鐵鈀一鈀扎去,拖回來一塊泥,要稍硬一點的,墊在了田埂底部,這樣一鐵鈀一鐵鈀地先把一段或一條田塍的毛胚做好,粗粗的只是初具形態。第二步便是下到田里,一邊加添泥團,做實田塍;一邊修修補補,把生活做得精細一些。這時所用的泥要細軟些的,用鐵鈀扎來墊在缺口處,高出的地方還得用鐵鈀子平放著向里壓一壓。在整個過程中都是一邊填泥,一邊用鐵鈀向里壓泥,使得整條田塍縝密、堅固、不漏水。第三步便是將已經做得很精細的田塍再修理美觀一下,就像美發師給你理好了發,做好了發型,再噴上定型水吹吹風,美觀大方又不會變形。這時一般就不用泥了,用鐵鈀在水里沉一沉,把泥沉掉,帶著浸過水的鐵鈀,輕輕地把鐵鈀子平放在田塍上,鐵鈀子與水面平行,然后鐵鈀子自右向左輕輕地滑過去。(左撇子是自左向右滑的)鐵鈀子輕輕地觸摸田塍泥巴,但握著鐵鈀柄的手并不輕松,那用的是手勁。有經驗的老農做的田塍真當漂亮:整塊田為一封閉曲圈,坡度光滑、整潔,又呈顯出條形波瀾紋。還有一點,該田若是用以插秧的,做田塍的人在做完田塍之后,還得用鐵耙扎過爛泥填平做田塍時挖出來的溝壑;倘若用做秧田,本來就要挖溝的,也就無須填了。 做秧田 秧田是要“做”的,這也是個精細活兒。先要把一塊田劃分成若干長方條形小塊,其寬度也就二米來著,小塊與小塊之間有淺水溝,田的四周有較深的溝,淺水溝通深水溝,溝溝連通。做秧田即是要做這長條形的小塊叫做“秧畦”,秧畦要做好,做得平整同一、詳盡光滑。先是平整,不能有絲毫高低不平或坑坑洼洼;同一即是不僅同一塊秧畦要一樣平,而且整塊田的秧畦平面都要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這樣,灌水的時候才能整塊田的一切秧畦的每一處秧苗都在水的同一深度上。 平整好秧畦,再用刮秧竿把秧畦表面刮光。刮秧竿是由兩根竿子裝成的“丁”字形簡易耕具,刮秧畦觸摸畦面的一般用木桿,約一米來長,比握手的桿子略粗一點;握手的竿子竹竿和木桿都可以用,兩竿組成之后接頭處要牢固不動,因此接頭處的安裝要求十分高。秧畦要刮得詳盡光滑,完工的秧畦表面無碎泥或小草露出,就像大姑娘的臉,洗干凈了又涂擦了面油,細膩膩、光滑滑。 撒谷子 秧田做好后,就開始撒谷子。老農伯伯已經將谷子催了芽,撒谷子是將這些已經催出了芽的谷子均勻地撒在秧畦表面。生活很簡單:一手端著裝有谷子的畚箕;輕輕的,一手抓起一把谷子;輕輕的,將谷子由手指縫間漏下去,落在了秧畦面上。但要做到均勻撒播,也非易事,還得實踐操練,從不會到會,從差到好。谷子撒播完畢,要在谷子表面撒上一層泥焦灰,防冷又防曬,還防麻雀類鳥啄食,更主要的是給谷子次施加了追肥。過了二、三天,谷子苗慢慢鉆了出來,在棕灰色的泥焦灰上面露出了一、二片綠色的嫩芽;再有三五天,秧田上面便是綠油油的一片,煞是好看。 挑谷擔·挑豬欄·挑塘泥 挑谷擔 “雙搶”時節,生產隊把男女勞動力劃分成幾個稻桶組,何謂“稻桶組”,即是以稻桶為單位,一只稻桶一個組。隊長把生產隊里的勞動力均勻地分配到各個“稻桶組”,婦女兒童都有,雙搶時節重在一個“搶”字,搶得是時間,因此生產隊里是全民皆“兵”,別小看婦女兒童,割稻這種反復不停的彎要動作,還非得靠他們不成。“稻桶組”里一般也配備三個正男勞力,兩個打稻,一個被認為力氣大的挑谷擔。 挑谷擔即是把打下的谷子裝在兩只大籮筐里,挑到生產隊的糧食倉庫里,來回往復。這項生活的好處是:返回時肩上擔的是空籮筐,這樣約等于休息;再則方便的話還可以轉到家里喝口水或吃點點心,抽煙的可以“吧嗒吧嗒”地吸一會煙;谷擔不會太多,半天也就五六擔吧!但谷擔是很重的,一般都有一百七、八十斤,遇到是水田,浸濕的稻谷,擔擔都有二百多斤。沒有力氣是挑不動的。谷擔挑到倉庫,倉庫保管員會拿著大桿秤過來,(到后來才有了磅秤,那就好多了)和你抬著過秤。幾個挑谷擔的往往會相互詢問,以自己挑的谷擔重為自豪。有時候“稻桶組”里幾個正男勞力也會相互換換,換換氣力,換換休息。如果稻田離村子很遠的話,往往就不確定專門挑谷擔的人了,而是大家分別都拿了家伙,中午或收工回來一起把稻谷挑回來。 挑豬欄 也包括挑牛欄,牛欄是不多的,而豬欄幾乎戶戶人家都有。田里需要追肥,豬牛欄也需要清除干凈,就要把豬牛欄里的肥料弄到田里去。其簡易的辦法即是人工挑,這些生活一般也是青壯男勞力做的,因為它也是重活力氣活。一般由三或四個人一組,路遠的可以視情況再增加個把,大致一人一段路,連成一線,輪換接力。個人要用鐵鈀扎豬欄,并裝到兩只大畚箕里,兩只畚箕分量要勻,一重一輕很難挑的,也會被接挑的人罵。裝好了畚箕還要挑起來送出一段路,交給第二個人,交接時擔子是不放下來的,正確的換法是:交擔的人站定,接擔的人放下手中的空畚箕擔,背靠背,左肩換右肩,或右肩換左肩,這樣就成了。幾個人一線劃段也是不定死的,當你空擔往會走的時候,一直不見豬欄挑來,那雖然已經過了你的路段,你還得向前走,當看到前面挑著豬欄的那個人瑯瑯蹌蹌來得時候,你還得快步上去接他。但有的人并非這樣,他挑著空畚箕擔慢慢行來,路上遇有行人他還會與那人聊天,你挑著擔子行去,他一點不急,坦坦然然,瀟灑自如。豬欄扎得很重也是不管的,扎進去了總不可能扎出來,兩百來斤是常有的,有時候竟會有毛三百斤,挑在肩上實在受不了,看看前面的人還在聊天,叫又不好叫,叫會被人笑話;歇又不好歇,歇下來會被人嘲笑,那是忌違的;硬著頭皮撐,有時候邁一小步都會很艱難,但也沒辦法。不常挑擔的人一天豬欄挑下來,會腰酸肩膀痛,過上好幾天方能恢復過來。 挑塘泥 一般在初冬天,一些農活已經做得差不多了,此時的莊稼已不需要防旱,于是把池塘里的水抽干,隔上幾天等塘底的淤泥干涸就可以挑塘泥了。挑塘泥一是可以給田里的油茶、小麥、紫云英等作物施加一點追肥;二是把池塘里慢慢淤積的淤泥挖掉了,使池塘深一些可以多儲一點水。挑塘泥一般用兩只小畚箕,一根扁擔兩頭兩只鉤子,鉤上畚箕的綸就可以挑了。挑塘泥沒有挑豬欄那么重,又是用小畚箕裝的;但別看兩小畚箕塘泥,一百四、五十斤還是有的,從塘里到岸上又是上坡,長挑也還是很累的。挑塘泥由一個人扎塘泥,即是把塘泥裝在畚箕里,幾個人先后輪著挑。扎塘泥很有趣,有時候竟會在泥中扎出寶貝來。如甲魚,鄉村里叫鱉,一個池塘里竟會扎出好幾只,都有兩、三斤重,大的五、六斤都有。真正的野生甲魚啊!要是現在哪還得了,賣賣的話鈔票“木佬佬”;但那時并不貴,與豬肉同價,甲魚的真正價值那時侯還沒有被認識。池塘里還會有烏龜,捉到烏龜都是給小孩子玩玩的,也不曉得這是高級補品。小孩子玩烏龜也有一套理論,說是烏龜能預測天氣情況:一只手把烏龜頭嵌進龜殼里邊,另一只手拿著烏龜在空中旋幾圈,然后將烏龜頭朝下倒立,隔一會兒,烏龜頭會慢慢伸出來,頂地時烏龜翻倒。小孩子說,烏龜撲地時會下雨,烏龜仰天時天將晴。當然是無稽之談,小孩子玩玩而已。至于黃鱔、泥鰍,現在都被譽為“水中人參”,成了補品了,但那時,黃鱔兩、三毛錢一斤,泥鰍一毛錢夠了,挖到了也就不當會事,有的都是扔掉不要的。現在街上賣的什么甲魚啊,烏龜啊,黃鱔、泥鰍啦,都是人工繁殖和飼養的,所謂的野生也是人工繁殖江河放養的,真正野生的是很難找的了。挑塘泥主要是這些樂趣多,塘泥挑到田里,經冬天的寒凍凍上一凍,水分干了,到時候用鋤頭腦敲一敲,塘泥塊就被敲碎了,勻鋪在田里,改良了土壤。